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微信,微信的优势有哪些?

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微信目录

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微信

微信的优势有哪些?

微媒体的微媒体的四个特征

新媒体的特征有哪些?

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微信

微信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方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精准推送信息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朋友关系。

基于微信的种种优势,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客户服务营销也成为继微博之后的又一新兴营销渠道。

  微博的天然特性更适合品牌传播,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微博的传播广度和速度惊人,但是传播深度及互动深度不及微信。

微媒体的微媒体的四个特征

1、增值性

必须有信息的源头参与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微媒体网络,信息源是指任何产生信息增值的发布。

写一篇文章是信息源,对信息做一次有价值的修改、或者发布一条评论,也是信息源。

只要有新加入的信息即信息增值,就有可能存在感兴趣的受众,并不要求发布者有记者证,使用正式文体和写作、发布方式。

2、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是指微媒体整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因为都是微小的个体所发布的内容,风格、导向性、内容都会不同,很容易理解。

微媒体的组成个体之间未必有很大的差异性,相反,很有可能出现大量的转载、抄袭、雷同和垃圾类信息。

但是由于第4个特征的存在,这并不影响整个微媒体网络的传播效能。

另外,这个差异性也有别于特立独行的“个性化”,原因很简单:就像一份小众群的杂志再精彩发行量也就那么多,我们这里只讨论大众媒体的问题。

这种差异性给了读者另一种选择,在无聊或者不想看主流媒体的时候,有了替代品。

3、传播性

这种传播指的是自发的传播而不是通过报亭这样的发布渠道,因此需要两个条件:信息源对信息公开;传递路径上没有版权障碍。

有兴趣的个体自发成为传播路径上的节点,并且是以指数方式传播;再加上渠道完全免费,这两点怎能不让所有广告商疯狂!

4、选择性

由被关注到被谈论,再到被传播,这是必然的模型,信息的优胜劣汰在此自然形成。

其实即使没有digg,一篇post依然会按照隐性规则进行着选择和排序,我们会把好文章告诉朋友,会发布评论,会转载……是的,我们有垃圾和spam,让某个路径上的节点非常不愉快,但是不会对网络整体产生致命影响,因为这个网络结构是自适应的。

关于功能 无外乎四种:阅读、撰写、管理、发布。

由此重新组合、延伸。

服务模式 个体托管服务:集成上述四种功能,是整个微媒体网络的基础。

比如博客足以胜任。

定制阅读:解决高级读者的问题,但是目前除了可以订rss还能怎么定制?甚至没法讲rss中的内容分类看。

再发布:发布到博客模版、发布成电子杂志、打印出版……如此等等。

传播渠道:RSS相关的服务,都是做渠道的,短期内尚有不错的想象,不过长期来看,个人以为应当会被某个大平台所替代。

聚合服务:将网络中的微内容组织起来在统一的地点提供阅读或其他处理。

广告:既然传播的是微内容、并且每一个时刻这个微内容只面对一个个体,所以很显然的,广告完全可以是针对性地——不过不知道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够支持。

信号传播费用:比如无线收入,本身信息不收费(传播收费服务的信息除外)、传播信息本身也不收费,但是传递信息的物理过程需要成本,所以收费。

增值服务费用:上述服务均需要成本,因此就有收费的可能性,当然行业内竞争过度大家为了争夺用户都免费的情况除外(这不是一个健康的行业形态)

没了?是的,没了,你希望找到一个有一万种赚钱方式和可能性的行业的话,去向上帝要。

其他的歪门邪道注定不会长久,因为那背离了媒体的角色,而只有媒体的角色才是微媒体网络唯一能够长期稳定的角色。

注意到以上后两种方式也不是本质性的收入,只是因为实现上需要成本,并且是“用户可以理解和体谅的成本”,因此有收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所以如果要作百年老店的话,还是在广告模式上创新,比如google卖关键词这种,我们需要更多此类的好主意。

法律、道德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发布者对信息负责

最近有blogger被告,问题都在如果说话了,并且伤害他人利益,如何处理的问题。

在真实世界里,是必须负责的,因为有诽谤、诬蔑这些罪名;但是在微媒体中,这又有违于鼓励大家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本来就少不了相互斗嘴的;而且如果微媒体的载体是互联网,甚至很可能没法知道到底是谁说的。

尤其是在国家间网络互通的情况下,倘若愚人节某人在blog上宣称A国对B国宣战,且此消息在多次转载和修改中已经被粉饰得相当真实,而导致B国真的向A国开展,有人需要对此负责吗?到底怎么负责?

另外关于服务提供商和信息发布者的责任划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服务提供商很可能没有人工干预的自动传播消息,并且限于技术原因无法很好鉴别和过滤,那么他有错吗?

结语

说了这么多,其实目前来看,微媒体几乎等同于博客,因为除了博客我们没有更大规模的个体发布者网络,但是我相信很快就会有更高级、更丰富的形式出现,也许只是博客升级版。

不过无论如何,未来的主流媒体当中应当有微媒体的几个席位。

新媒体的特征有哪些?

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

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

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

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

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

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

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

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

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

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

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

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

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

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

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

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

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

  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

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

  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

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

  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

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

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

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随机推荐阅读本站500篇优秀文章点击前往:500篇优秀随机文章)
来源:本文由易搜IT博客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